一线蹲点调研①丨99个“防疫泡泡”进行时

2022-06-22 10:12:24来源:川观新闻编辑:涂伟

开栏语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人民的殷殷嘱托,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发了,到“三夏”时分的田间地头,到机器轰鸣的生产一线,到“拔节生长”的城市新区,到日渐澄澈的江河流域,见证和感悟巴蜀儿女牢记总书记重托、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实践。

走进去、沉下来,聊透彻、讲明白。我们采用蹲点调研的方式,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点位深入采访,敲开“家门”话桑麻事,打开“心门”聊发展计,用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追寻发展印记、触摸时代脉动、展现客观变化。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切片可以带来比学赶超的启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现的是各地各领域勇于担当作为的新气象,目的是激励全省人民以赶考姿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一线蹲点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就是胜利,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克服麻痹思想,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

(2022年6月)

川观新闻记者 范英 李欣忆 付真卿 曾小清 摄影 李向雨 剪辑 张濛濛 朱文博

6月15日,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杨村高陶工业区,索菲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菲亚公司”)两条瓷砖生产线机器轰鸣,高温窑炉火苗升腾。

距离上一轮短暂的本土疫情,已过去近一个月。尽管只停产了4天,但造成的上百万元损失,还是让公司副总经理张平感到心痛。

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调研组在索菲亚公司蹲点时,发现了几样新事物:新增的164个床位、防疫“明白人”的新身份、满满当当的原材料仓库。

与索菲亚公司一样,为探索防疫生产两不误,目前夹江县已有99家工业企业进行了上述准备,以满足闭环生产的条件——这被称为工业“防疫泡泡”管理模式。

99个“防疫泡泡”正形成一堵看不见的墙,抵御疫情冲击,保护工业企业少停产、不停产。

一份重点企业“白名单”

王俊华清晰记得,发生本土疫情一周后,5月18日0时,夹江县全域实行临时静态管理,那个夜晚,他几乎一夜未眠。

作为夹江县经济信息化和商务局局长,他和同事们正挨个给132家规上工业企业打电话,询问有没有闭环生产的条件。如果没有,只剩下停产这条路可走。

有14家企业维持了生产,其余118家停产。尽管5月21日全部解封,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将疫情影响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但一些企业仍然损失严重。

“陶瓷生产线具有特殊性,窑炉冷却之后重新启动,达到1200℃的生产温度,至少要三四天。这期间,能耗、人工都需要花钱,却没有产出。”四川省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正华说,这次停产,公司3条生产线的损失估计数百万元。

夹江县陶瓷企业瓷砖生产线

四川铭帝铝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唐雁平算账,除能耗和人工增加成本外,交货时间推迟和订单流失对企业造成的长远影响,也难以承受。

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解决疫情来临时工业生产大规模停摆的问题?

通过总结14家没有停产企业的经验做法,以及借鉴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泡泡”模式,在省市指导下,夹江县创新探索了工业“防疫泡泡”管理模式。

“最大突破是改变了防疫最小单元。”夹江县委书记许天毅说,在基层疫情防控中,特别是应急状态下,很容易见人而不见企业,“‘防疫泡泡’的逻辑起点就是把企业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小单元,而不是简单一停了之、一关了之。”

思路转变令工作局面豁然开朗。5月21日本轮疫情结束后,夹江县立即对全县工业企业全面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办法。5月30日,一份《夹江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稳定工业企业生产工作方案》摆在了每家企业负责人的案头。根据工作方案,夹江县将建立“白名单”企业制度,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一旦发生疫情,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进行闭环生产。

经过摸底,有99家工业企业申请进入“白名单”,“下一步我们将评估这些企业是否符合闭环生产的条件,来最终确定‘白名单’企业。”王俊华说。

“每个‘白名单’企业都是一个‘防疫泡泡’。”在分管工业的夹江县副县长李宪勤看来,“泡泡”相当于保护膜,“泡泡”保护下企业可以持续生产。若工业企业都按“防疫泡泡”模式管理,据他预计,再发生疫情,全县80%的工业企业都能维持生产。

一个企业防疫“明白人”

最近,张平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索菲亚公司防疫“明白人”。这个新身份,写入了公司封闭生产应急预案中,并在政府部门备案。

夹江县探索工业“防疫泡泡”管理模式,要求每个企业确定一个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作为防疫“明白人”,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疫情防控,“‘明白人’就是企业疫情防控的牵头人、对接人。”王俊华说。

成为“明白人”之后,按照政府部门的指导,对照“防疫泡泡”模式和“白名单”企业的要求,张平牵头在公司进行了一番“改造”。

首先是员工大摸底。建立员工花名册,对疫情发生时是否愿意留厂闭环生产征求意见。经过测算,如果一条生产线从“三班倒”调整为“两班倒”,需要300名员工维持生产,摸底结果显示有300多名员工自愿留厂。

员工人数可满足闭环生产需求,那么如何保证他们在厂区的生产生活需要?

增加住宿床位提上日程。走进公司的宿舍区,两层楼54个房间,摆放着崭新的高低床,由于大部分员工是本地人,过去留厂住宿的不多,“我们重新配齐了高低床和床上用品,增加了164个床位,目前宿舍区的床位有400个。”张平说。

接下来,需要增加原材料储备。陶瓷产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过去为减少资金占用量,原材料储存较少,一般即买即用,堆存也就两三天。“为了确保在供应链中断情况下正常生产,我们将原材料储备周期延长到了1个月。”张平说,虽然资金占用量增加,但与停产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个账算得过来,所以企业积极性也特别高。”他还听说,县上正在筹备在高速路口设置中转接驳点,实行“点对点”“无接触”闭环运输,确保极端条件下的物流畅通。

还有重要的一步,实施关键岗位“备胎计划”。张平拿出公司封闭生产应急预案,清晰罗列了重要岗位的AB岗应急轮换制度。例如,如果张平出现被隔离或其他意外情况,作为B岗的生产厂长梁其丰就将顶替他成为“明白人”。此外,技术总监、窑炉主管、原料主管、压机主管等重要生产岗位都设置了AB岗,“平时我们也加强了员工混岗、轮岗培训,确保关键时刻顶得上、用得上。”

张平还记得5月21日窑炉重新点火那天,“上午接到通知可以复工复产时,我还在张罗买半边猪肉回来,给留厂的外地员工改善伙食,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赶紧通知工人们回来上班。”

晚上8点,窑炉火苗蹿动,火光照亮了生产线,“那一刻,觉得烧旺的火苗真好看,闹哄哄的机器声真好听。”

一张新增投资“计划表”

在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伟带我们走进厂房里的夹层,过去铺满了灰,如今窗明几净,改造成为员工的临时驻地,摆满了行军床,“我们做好了周全的准备,确保企业实现‘战时’满负荷生产。”

不仅是新万兴公司,在“防疫泡泡”的保护下,夹江县众多企业拼经济、抓发展,全力以赴奔跑奋进。

四川省新万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临时添置的行军床

夹江县马村镇,手工造纸始于唐代,是知名的书画纸之乡。坐落在公路边,仓库旁一间大办公室,连招牌都没有,主营电商销售的夹江县华济纸业有限公司就藏身于此。带货主播刘秀梅正在滔滔不绝介绍产品,在她身后,数百种书画纸让人眼花缭乱。可别小瞧这家公司,2011年创立,2015年就做到了天猫商城书画纸品类四川销冠、全国第三。公司董事伍政宇手里,有一张新增投资“计划表”——在马村镇,投资4000万元新建手工高端书画纸项目,计划下个月动工,10月份投产;在夹江县经开区,投资5000万元建设集成电商产业园,让数百家书画纸电商抱团发展。“很多人眼里的逆境,却是我们眼里往上冲的好机会。”伍政宇对未来充满信心。

夹江县华济纸业有限公司主播正在带货

类似的新增投资“计划表”,还有很多。在夹江县城外起伏的丘陵环抱中,数十台挖掘机正在场平。烈日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夹江医用同位素建设项目副总指挥赵国正指着一片黄土说,投资7亿元的医用同位素项目已经动工,预计2025年建成,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用同位素供应基地。几公里外的泉水村,民用核技术产业园区已见雏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投资3亿元,将新建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而作为链主企业,其已经开始释放吸引下游企业落户的强大磁力。据透露,目前产业园谈妥的落地项目已有4个,总投资22亿元。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夹江医用同位素建设项目

在夹江县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1亿元新建的两条岩板生产线已经投用。为突破传统陶瓷500公里的销售半径,推动陶瓷产业向泛家居领域延伸,公司总经理陆文杰下决心加大投入,“为传统陶瓷产业升级换代开路。”

将民用核技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传统陶瓷产业“二次创业”,这是夹江县提出的制造业“双轮驱动”计划。许天毅希望,新增投资“计划表”还能更多地从夹江的创业沃土中生发出来。

更多的“防疫泡泡”正在打造,更多的“明白人”正在培养,更多的新增投资已在酝酿。

蹲点手记

发展信心从何而来

川观新闻记者 付真卿

作为“千年竹纸之乡”“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县市场经济土壤肥沃,几乎所有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有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土壤就发芽——在夹江蹲点的几天,我们也感受到民营企业的信心和活力。

不起眼的低矮平房里,1989年出生的造纸企业老板描绘着他今年9000万元的投资计划;偏远的山坳里,几家企业正在打造未来全球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就连最传统的陶瓷企业,也正在或准备向新型材料领域转型升级。

老板也好、职业经理人也罢,在采访中不约而同谈到了信心。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当下,信心从何而来?

我们观察到信心的几个侧面——工业“防疫泡泡”模式的推行,给了企业不停产的“定心丸”;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更能甩开手去拼高质量发展的“高线”。

逆势追加投资,从危机中看到往前冲的机会,背后是民营企业对未来发展向好的预期作为支撑。

我们在夹江看到:疫情结束后9天内完成摸排调研、征求意见,拿出完整方案;一企一策建立“白名单”,县里各级干部对口联系,企业有需求随叫随应……透过一个个细节,看到的是“用心”二字。世上本无难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亦是如此,“用心”对待每一份责任、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服务,传递出来就是最大的信心。

    编辑推荐